在西藏各地进行基层采访,最大的感受是远,很远,非常远!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颠簸。6月18日,记者一行来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那曲地区,跟随这里的铁塔人在雪域高原进行基站建设维护体验。这期间亲身见到和从基层的铁塔建维人员那里听到,很多很多新奇的故事。小伙伴,搬上板凳来听吧!
那曲,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面积达到45万平方公里,是西藏乃至全国最大的市(区)。那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高山丘陵地貌特征明显。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1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2℃,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全年日照时数为2886小时以上,紫外线超强。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为风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六月到八月为生长期,全年也就这个时间适合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冰雪漫天的季节,维护基站难上加难。
因为原来在进行城市建设往地下挖掘时,地下水源被破坏污染了,重金属超标,现在整个县城道路翻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只能从别的地方运纯净水过来饮用。
6月的那曲依然十分寒冷,白天出去采访穿上厚厚的冲锋衣。夜里更冷,酒店里都开着暖气和加湿器,为防止客人出现强烈高反症状,酒店还提供氧气。但那曲铁塔租来办公的民房是没有暖气的,有时还停水停电。在那曲县的当晚,尽管开着制氧设备,记者仍然无法入睡,一夜翻来覆去好几次。4点半醒来后,就再没有睡着,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天亮。

6月19日7时,记者一行启程赶往那曲地区西北部的双湖县采访基站建设。从那曲县到双湖县,开车途经班戈县,全程500多公里,由于中间路况非常不好,一般早上出发要晚上才能到达,由于路上很多地方无人居住是找不到餐馆的,只能自备干粮填饱肚子。
从那曲到班戈的高速公路还不错,但由班戈前往双湖的土路坑洼程度难以想象,汽车一过,尘土飞扬,坐在车上,想喝口水都非常困难,因为水在车颠簸时随时会洒到身上。那曲铁塔建设维护部经理马军辉说:"这条路刚修不久,没修之前更加烂,有时路开埠了,只能从草原穿行,就有陷入到沼泽地的危险,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手机是没有信号的,只能徒步到有信号的地方寻求救援。在那曲,经常发生因为汽车抛锚得不到救援,车上的人被冻死的事,甚至会碰到狼群被吃掉!"
据那曲铁塔一个区域经理介绍,最近他在外面建设维护,一个月会发生七八次陷车的事。他说,前不久,巡护中车辆陷入雪下沼泽中,后来花了三天才把车拉出去,幸亏当时是一行人开两辆车去的,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6月19日傍晚时分,记者一行到达双湖县盐湖乡电信提出建设的中继站。区域经理马东伟正在和建设工人抓紧进行机房的土建工程。
马东伟,一个20来岁的回族小伙子,在那曲铁塔,是个传奇人物。他一个人负责班戈、双湖、尼玛、申扎四个县的建设维护工作,四个县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存量站388个。由于建设维护非常重,他经常在外面奔波,即便回到所住的双湖县,由于前一阵还没有清真的饭馆营业,他只能吃清真方便面充饥,连续吃了16天!这是什么概念?常人估计连着吃两三天就会吐了。"吃到后来,自己吃着都要吐了,但吐完了饿了还得继续吃,不吃哪有体力跑站点干活,工程任务那么紧", 马东伟说,"最后终于等来双湖县的拉面馆开业,总算吃上一碗热乎的拉面,那一天,我觉得像过年一样高兴!"
一旁的马军辉说:"因为连着吃了半个多月泡面,小马都吃出胃炎了,时不时会胃疼。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等找到合适的接替人选,我们准备把小马调回那曲县来工作,毕竟那曲县还能吃上清真食品。"
"特别担心下雪下冰雹,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在高原上经常遇到。前几天去尼玛县鲁根村一个海拔5000多米的站点进行安全隐患日常巡查,爬到太阳能面板上面巡查需要用脚扣从塔杆往上爬,上去容易下来难,非常容易打滑。当我爬到上面的时候,正好下起雪和冰雹,为了安全起见,就只能在上面呆着,冰雹砸在身上再疼也只能忍着,足足过了十多分钟冰雹下完才敢下来,"
马东伟如数家珍地把他遇到的新奇事告诉记者,"最危险的是遇到雪盲(在雪域高原看雪久了有时会看到强烈的白光,然后眼睛就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去年十二月份,我们一行从申扎县往尼玛县方向进行站点勘查,当时忘记戴太阳镜了,在大山里开车久了突然就雪盲了,眼前一黑,赶紧踩刹车,然后用车里的黑色塑料袋子裹住眼睛,这辆老爷车又没有暖气,在车里冻得直哆嗦,缓了十多分钟才恢复过来。"
6月19日19时左右,经过一天颠簸终于抵达双湖县城。这是全国乃至全球海拔最高的县城,达到5000米以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由于没有通电力,这里的人们电力需求靠油机和太阳能发电来满足,断电是经常的事,而且到了晚上12点会准时停电。在这里生活的人非常少,整个县城也就1000人左右,宾馆和饭馆少之又少。你无法想象,在内地最普通低端的"苍蝇"川菜馆,在双湖是最好的吃饭之地;在内地连卫生间都不能用,连热水都供应不上的宾馆,在这里是最好的宾馆了,由于不少科考的人员是常客,这家宾馆爆满,很难预定上。
就这样,我们经过一天舟车劳顿,在"三星级"饭店吃上热乎的川菜,然后入住"最豪华"的宾馆。随行的负责进行铁塔建设的杨波告诉记者:"别看自然条件艰苦,双湖县的宾馆超级紧张,有时来到这里没有宾馆招待所住了,就和工人们一起住帐篷,晚上冻得不行只能喝口白酒暖和一下。"
到了夜里,空气更稀薄,高反来了!记者从一楼慢步走到二楼的房间,都气喘吁吁,后脑勺就像散了一样,脑袋嗡嗡作响,疼得厉害。睡觉之前,不得已吃了一片止痛药,但整个夜里,脑袋还是疼痛,就感觉没睡着一样,中间醒了两三次。醒来上厕所,只能借着月光走到楼下的公用厕所,夜里温度在零度以下,狂风呼啸,就像北方的冬天。上完厕所想尽快回到房间,又不敢快走,稍微快一点,就觉得自己要晕倒了。
终于熬过了一晚,由于要赶回拉萨,6月20日凌晨6时,我们准时出发赶往普若岗日冰川,这是全球除了南极、北极以外的第三大冰川,海拔超过5400米,这里有铁塔公司需要建设的两个站点。刚进山里,就下起鹅毛大雪,在风雪里穿行了一小时,邂逅过野牦牛、藏羚羊之后,终于到达冰川附近。这是记者生平到达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尽管把最厚的衣物都穿上了,一出车门还是被冻得直哆嗦。
"这个冰川基本属于还没开发的景点,一大片荒漠是无人区,所以才会见到野牦牛。这野牦牛最厉害了,脾气大,看到它得躲着点,他发起脾气来可以把车顶翻。有一次我们来这里勘查站点,正对面遇到一头野牦牛拦住前行的道路,着实吓了一跳,牛进车退,牛退车进,双方足足僵持了半个多小时,最后野牦牛走了,大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马军辉说,"近年来,陆续有游客自驾来冰川旅游,因此电信公司提出了建站需求。只要运营商提出需求,无论条件多恶艰难,我们都要100%承接及满足,这才能证明铁塔公司的价值。"
普若岗日平川附近几乎全年低温下雪,在这样的地方怎么建站?
负责铁塔建设的杨波说:"在高海拔的地区进行铁塔基站建设,最难的就是打塔基,一般都得挖一两米深。像这个地方全年绝大部分时间是低温,泥土冻得非常结实无法施工,只有七八月份土湿软了才能施工,但这个时候泥土又太软太黏锄头都挖不开。只有烧牛粪把土烤干,一边烧一边挖,一点点挖深。浇灌水泥的时候由于温度非常低,水泥不容易凝固,也需要烧火加温让水泥凝固。"
那曲铁塔区域经理马东伟在双湖县普若岗日冰川预建站点接受记者采访,介绍在极寒冻土条件下如何创新建设手段建设铁塔设施:
负责土建的工程建设人员葛维接受记者采访:
马军辉说:"无论多难,我们都要保质保量地建设好;无论多难,我们都要高品质高效率地维护好。请运营商客户放心!"

记者感言:跟着铁塔人刷新了自己生命中的海拔高度——5425,并见证了这些高原铁塔基站建设者不畏艰险、爱岗敬业的风采,为他们点赞!这段难忘且极具意义的采访之旅也将深深铭刻在我的生命里。
[[i] 本帖最后由 vertu 于 2016-7-14 22:38 编辑 [/i]]